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孩子本无辜, 争斗为哪般?

——关于“季马·雅科夫列夫法案”的思考

李玉翠 周 宇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3年04月15日 09:04

2012 12 21 日,作为对美国“马格尼茨基法案”的回应措施,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以420 票赞成、7 票反对、1 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反马格尼茨基法”。该法案规定,禁止美国公民收养俄罗斯儿童,废除俄美2011 7 月签署的收养协议,并临时禁止靠美国资助从事政治活动的非商业机构在俄活动等。新华社/ 法新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2 12 28 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高票通过“季马·雅科夫列夫法案”。不久,俄联邦委员会全票通过该法案并经普京总统签署。法案通过效率之高、获得支持之众、引发争议之强烈在俄联邦议会实不多见。

法案一经提出,引起俄舆论界热议,褒贬之声此起彼伏。普京总统、梅德韦杰夫总理公开表示支持。俄一项民调表示,56% 的公民支持该法案,23% 表示反对。与此同时,反对声浪也十分巨大,反对者向国家杜马主席提交了10 万人签名的请愿书,并在俄联邦委员会审议该法案当天举行抗议示威。俄外交部长、科学和教育部长、社会政策部长等政府高官也公开表示不同意见,呼吁普京总统不予签署。

法案签署后,美国国务院当天对此表示遗憾,认为此举带有政治动机。超过9 万名美国民众在白宫网站表达愤怒,支持奥巴马对俄罗斯采取报复措施。世界各地也对该法案褒贬不一。

事出有因,惜之叹之

那么,“ 季马·雅科夫列夫法案”到底为何在俄社会引起如此喧嚣?该法案的正式名称是“关于对侵犯基本人权和自由以及侵犯俄罗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人进行处理的法案”。主要内容是禁止美国公民和组织领养俄罗斯孤儿。此外还包括暂停“政治性”的非政府组织接受美国公民的资金支持;禁止美国公民及拥有美国国籍的俄罗斯公民担任非政府组织的领导职务等。

出台这个法案的直接原因是,近年来,接连发生多起美家庭领养的俄罗斯孤儿意外死亡事件。特别是不久前,一名两岁大的俄罗斯孤儿季马·雅科夫列夫因被美国养父锁在车里,引发心脏病死亡,引起公众强烈不满。法案就是以这个孩子的名字命名的。

过去的20 年中,俄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儿童收养来源国,其中超过6000 名儿童被美国人收养。据俄媒体统计,自1996 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俄罗斯儿童在美国养父母家中死亡的惨案发生。2010 年,因一名美国妇女将其领养的7 岁俄罗斯男孩抛弃,俄罗斯一度叫停美国公民领养行为。俄罗斯有关方面还指出,对于俄罗斯孤儿被领养后在美国家庭受到暴力或虐待的事件,美国司法系统不仅表现出极大的纵容,还阻止俄方外交人员参与这些事件的调查。

但事情远非看起来这样简单,外界普遍认为俄方出台该法案的实质是为了报复美国国会去年通过的“马格尼茨基法案”。该法案禁止被美国人视为侵犯人权的俄税务和法律界官员入境并冻结其在美国的财产。俄罗斯外交部多次对“马格尼茨基法案”进行抨击,称这是美国部分人试图恢复冷战的“荒唐表演”,将会对俄美双边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并表示俄方将被迫采取回应措施。“季马·雅科夫列夫法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难化干戈为玉帛,俄美恩怨何时休?

“季马·雅科夫列夫法案”是俄针对美国的一项反制措施,它实际上集中反映了俄美关系中斗争和冲突的一面,折射出俄美两国既对抗又合作的复杂关系。

2012 12 26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联邦议会大厦外,一名女子手持标语,支持禁止美国公民收养俄罗斯孤儿的法案。新华社/EPA 欧新

2012 12 26日,同样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联邦议会大厦外,警察扣留了一名反对禁止美国公民收养俄罗斯孤儿的方案的男子。新华社/EPA 欧新

尽管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已经20 余年,但今天的俄美关系仍然能看到当年苏美冷战的影子。苏联解体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美国仍将俄罗斯视为最主要的对手而非同盟者。在地缘政治方面,警惕俄罗斯“帝国野心”、防范其重新崛起是美国对俄政策的基调。美国极力压缩俄罗斯的空间,消化冷战胜利成果。通过两轮东扩,北约吸收了波罗的海三国、中东欧以及巴尔干半岛主要国家,强化了北约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美国还借“颜色革命”,“民主援助”推动原苏联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在军事上,两国围绕军事平衡战略展开了一系列较量。俄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是当今军事强国中唯一有能力与美在战略核力量和反导力量上进行战略竞争的强劲对手,因此美国采取限制打压的策略,双方围绕《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签署和废止、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等问题进行了不间断的争斗。在经济上,两国经贸关系薄弱,2010 年俄美双边贸易额仅为253 亿美元,俄美贸易规模甚至小于俄同白俄罗斯、土耳其之间的贸易。俄在美贸易伙伴排序中处于25 名之后。在投资合作领域,截至2011 1 月,美对俄累计直接投资只有53.8 亿美元,仅占俄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的4%。俄一直积极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直至2011 11 月才如愿以偿,“入世”过程长达18 年之久,其间美国阻扰的因素不容忽略。

事实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一度试图融入西方,但其努力碰了“灰”。俄罗斯强大的国土面积、重要的战略地位、丰富的资源、雄厚的科技实力等突出优势使美难以排除打压、遏制“俄熊”的念头。因此,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俄掉以轻心,总是尽一切可能保持对俄优势。普京主政后,俄清醒地认识到需对美奉行既合作又斗争的战略才是长久之计。因此,他对奥巴马政府咄咄逼人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对抗姿态:拒绝参加由美主办的“八国峰会”和北约—俄罗斯芝加哥峰会;在联合国否决由美欧提出的有可能对叙利亚实施武装干涉的任何决议;在反导问题上坚持对等裁减和限制原则,决不允许美及北约保持“单方面”安全优势等。

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俄美双方在诸如反导、伊核、朝核问题上会有合作和妥协,双方近年来也开展了一些合作,包括美同意俄加入世贸组织;奥巴马政府推动国会取消了长期对俄技术出口限制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在能源领域,确定未来共同开采北极和黑海油气;美支持俄经济现代化,并参加俄一些创新园区的合作项目等。但俄美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微妙的,既有对抗又有合作。“季马·雅科夫列夫法案”便是这种复杂关系的一个产物。(作者单位:全国人大外事委欧洲处)

编 辑: 张学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